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時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旨在使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作風得到進一步轉變,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社會秩序更加和諧穩定。如何在長期工作中實現干部作風大力轉變,時時刻刻心系群眾,情系群眾,扎扎實實地為群眾福祉為不懈奮斗。我認為要繃緊“作風轉變沒有休止符永遠在路上”這根認識之弦,要從原來的“背靠背”轉變為現在的“面對面”,從原來的“你上來” 轉變為現在的“我下去”,從原來的“你訪我” 轉變為現在的“我訪你”,及時就地解決了一樁樁、一件件群眾所盼所想的問題,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架起一座座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
要有舍得精神奉獻意識。作為黨的干部,就要把人生的追求融入到奉獻社會中,為一方發展盡責,為一方百姓謀利。當然,我們不能把奉獻當口號,光說不練假把式,要心無旁騖干事業,一心一意謀發展。具體就是忠于職守,堅持把每天的份內事干好。只有把自己的事干好了,我們才能把全局的事干好。一方面你為群眾做了多少事,為他們付出了多少,他們就會支持你多久,擁護你多久,正如“群眾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另一方面,不是你奉獻多少就一定要回報多少,要有一顆平衡的心,不為得失所累,不為名利所害,樹立清廉形象。“公生明,廉生威”。一個清廉正直的干部,才能不為利益所謀、繩索所絆,才能一心為民、專注工作、獻身發展。人的一生,經常要在奉獻與索取之間進行選擇,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堅守自己的價值防線,不貪不法之利,不受非功之祿,不取不義之財,以贏得黨和人民的認可。正如“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杯”。
要敢于創新敢于擔當。擔當就是做好分內應做的事情,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什么樣的人,就 要有什么樣的擔當。為人父母,擔當就是養育和教育下一代;為人子女,擔當就是孝敬長輩、贍養老人;作為人民的公仆的擔當就是把人民群眾當家人,把人民群眾來信當家信,把人民群眾的事當家事,努力做到問題不查清不放過,問題不解決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放過。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只要我們一邁步,就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但困難來了,我們不能舉步不前,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一味地講客觀、講外因,認為這樣不好辦,那樣也不行。我們的習總書記說過:“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所以工作中,要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更加科學的理念,以更加務實的作風,以更加有效的手段,實現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實現作風改變方法改進,實現情感交流關系融洽,讓人民群眾的“苦”在推心置腹中得到傾訴,讓人民群眾的“怨”在春風化雨中得到消融,讓我們始終奮戰在為群眾謀福祉的道路上,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