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段續
用手機購物、用支付軟件交水電費……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手中現金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手機操作和快速的轉賬交易。然而,作為移動互聯網重要盈利入口的支付行為,卻面臨著復雜的安全現狀。
支付不見現金 便捷融入生活
便捷的移動支付正在漸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無數在以前看來不可思議的支付場景正在變為現實。北京市民熊途剛剛購買了一臺“拉卡拉”,將糖塊大小的刷卡器插在手機耳機接口處,還款、交費等繁瑣的支付行為在刷卡后即可一氣呵成,“方便極了!”
前段時間“滴滴”、“快的”等打車軟件的快速普及,讓叫車、付錢更為方便。“去菜市場都打車了。”長春出租車司機關師傅說,“補貼比花的都多,付錢時還免去找零的麻煩,不用在交接班時發愁零錢不夠,交錢時幾秒鐘搞定。”
在許多人的手機里,類似支付寶手機客戶端等支付軟件已經成為標準配置,利用它們可以實現聲波支付、AA制收款、理財產品購買等一系列常用功能。“有了這些軟件我基本上可以拋棄錢包,不用現金!”熊途說。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熊途一樣,嘗試著用手機“走遍天下”。不僅如此,移動互聯的普及給予人們各種各樣的便捷支付服務,國內各類商家也在逐步拓展支付渠道,在獲得良好收益的同時也在不斷培養消費者的線上支付習慣。
國內著名快捷連鎖酒店品牌“七天”推出了微信運營平臺,其會員綁定酒店的微信公共賬號“七天會”就可便捷地進行訂房服務。通過微信綁定的銀行卡,僅需要輸入支付密碼就能夠迅速劃轉住房消費,全程不見現金蹤影。
業內專家認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支付手段給予了互聯網企業無數業務拓展機遇,在移動互聯網生態圈建立的同時,支付成為重要的盈利入口。
支付風險猶在 安全不容忽視
然而,和支付便捷一起出現的交易風險亟須引起重視。
3月13日,央行下發緊急文件,要求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有關業務,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業務暫停期間的平穩過渡。
“支付市場規模巨大,互聯網企業不斷搶灘爭地。”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肇勇說,“其中蘊含的風險值得警惕。”
支付作為互聯網金融交易的最終環節,其風險把控決定了整個產品的風險水平,如果不加以重視,消費者的金融消費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金融大受追捧,其對應的消費者權益卻未得到應有重視,很容易通過支付缺陷讓購買者遭受損失。
“產品收益率含糊不清,許多信息在網頁上根本看不出來。”太原理工大學研究生劉博說,“在購買產品時只需輸入支付密碼,如果我的手機被植入木馬病毒怎么辦?”
360互聯網安全中心發布的《中國移動支付安全報告》指出,目前國內與支付、網銀、金融證券相關的各類移動應用的累計下載量已經超過4億余次,購物及支付類木馬往往會偽裝成各種不同的應用。
與此同時,詐騙短信、手機丟失成為移動支付安全的嚴重威脅之一,二維碼木馬釣魚詐騙和電子密碼器升級詐騙等則是目前針對移動支付流行的典型網絡騙術。
行業亟待規范 權益保護先行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下發的通知指出,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突破了傳統受理終端的業務模式,安全性尚存質疑,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隱患。
該函同時指出,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主任胡延平表示,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客戶端、支付入口競爭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希望在競爭中搶占先機,其利益核心點是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主導控制權。
專家認為,線下支付業務必須遵循有關收單業務管理條例,然而諸如掃碼支付、二維碼支付的方式將線下交易轉變為線上交易,從而規避國家監管和相關管理要求,其中蘊含的風險可能會對現行支付體系造成沖擊。
“除常規防線防范外,還應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角度來健全線上線下支付體系。”丁肇勇說。大量金融創新導致金融產品、支付服務出現跨行業、跨市場的交叉融合,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支付布局一定范圍內超出了分業監管范圍。
業內專家認為,相關機構應盡快制定基于“新消法”的消費者金融權益保護細則,將交易規范、線上線下支付模式格式化,推行支付方式的規范化流程和具體要求,增加法規的可操作性,有效保護消費者的金融權益、支付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