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療出院后只能臥床,腦梗治療后說話含糊不清,大病初愈后時常感到疲憊……度過急癥危險期的老人,如何恢復大病之前的生活質量?作為最早對多病共存的老年綜合征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醫院,北京老年醫院建立了中西醫結合的跨學科康復模式,組建“一位主管醫生、多位康復師”的團隊幫助老人提升生活質量。
調研樣本
(相關資料圖)
定制康復方案 動態評估調整
“這是不是土雞蛋?病了以后我都不知道雞蛋什么價了。”下午5時,67歲的趙女士已經完成了當天的康復項目,回到病房里雙手剝著雞蛋,和病友、護工聊天。三個月前,趙女士因為急性腦梗做了溶栓手術,之后還有偏癱、口齒不清的癥狀。經過系統的康復評定和規范的康復訓練,現在她已能上下樓梯、獨立吃飯,還能完成“剝雞蛋”這種對手指靈活度要求較高的動作。
“剝雞蛋看著簡單,但背后需要接受的康復治療并不少。”康復科副主任醫師張曉強說,“患者入院時,偏癱側手臂甚至做不到基本屈伸。”收治趙女士入院后,張曉強根據她的個人情況制定了針對性的康復方案。
張曉強介紹,要想讓趙女士恢復到能剝雞蛋的水平,首先要刺激她的手臂肌肉,用粗糙表面擦刷手臂或者拍打手臂,誘導肌肉活動;然后要促進分離運動,引導她單獨控制小臂或者手掌;最后要訓練手指精細活動,比如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等。“這只是康復過程中的一部分。”張曉強補充說,“還需要協同恢復下肢功能、語言功能,最終讓她達到生活基本自理的水平。”
除了按計劃進行康復訓練之外,趙女士每周還要進行一次效果評定。“有句話叫無評定不康復。”老年醫院康復科主任高亞南說,“階段性了解老人各方面功能狀況,才能及時調整下一步康復計劃。”
“她剛來的第一個月不愿意參加康復。”趙女士的護工說,“也不好好吃飯,每天都在哭。”張曉強說,老人在術后出現情緒障礙是普遍現象,這也是康復治療觀測的重要指標之一。
“有的老人在查房時只說今天有點累、狀態不好,不想去做康復了。我們一方面會考慮目前康復方案的強度,另一方面也根據經驗給他查心電圖。”高亞南說,老人在康復過程中可能有臨床癥狀不典型、病情急轉直下的特點,康復人員必須更加謹慎小心。
嚴格執行計劃 陪伴老人康復
趙女士的心態轉變,發生在她偏癱側手臂“突然會動了”的時刻。“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恢復功能的感覺就在一瞬間。”趙女士說,“以前我總覺得生活沒有意思了,后來在康復師的陪伴鼓勵下看到效果,才開始積極主動參加康復。”
現在,趙女士每天8點起床,由護工送到康復中心,在康復師的陪伴下,上午、下午分別完成不同類型的中西醫康復項目,隨后回到病房吃藥休息,等待醫生查房。“一位患者對應一個康復組,康復組包括一名主管醫生和負責不同項目的康復師。”張曉強介紹,“康復師會和我們頻繁地面對面溝通,準確執行醫囑。”
“很好!您抬手做得特別棒,咱們再試試其他角度。”趙女士的康復師李春梅正在康復中心指導老人使用器械。她一次次幫老人調好器械設置,再向老人示范如何抬手放手,并反復詢問老人的感受。康復中心提前為有需要的老人分時段預約各類康復項目,保證每位老人來時都有康復師陪伴。“在我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康復師一直鼓勵我。”趙女士說,“有時候練得慢、結束得晚,康復師會陪我到完成計劃為止。”
“各類康復項目需要在不同的治療室完成。”李春梅介紹,康復中心一層用于物理治療,擺放著許多幫老人恢復四肢整體功能的器械;二層用于作業治療,訓練老人吃飯、系扣子等生活技能,也用于言語治療、心理治療。趙女士的手指訓練就是在作業治療室完成的。李春梅說:“平時我會讓老人在這里擰螺絲,幫她恢復手指的精細控制能力和力量,用特殊手柄玩切水果的游戲,幫助恢復靈活度。”
作業治療室的另一側,康復師正在給老人做針灸、推拿、中藥熏治。“中醫有很多方法可以調理疲勞。老人疲勞后,康復積極性就降低了。”高亞南說,“還有的老人特別不愿意每天吃一大堆藥片,中醫康復治療有時能減少用藥。”
調研手記
讓老人理解康復治療作用
“病都治好了,還有必要花錢康復嗎?”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許多老人及家屬不明白康復治療的意義。簡單來說,康復治療讓老人“能走路就不坐輪椅;能坐輪椅就不臥床。”只有盡可能恢復患病以前的生活質量,老人才算脫離了疾病影響。
目前來看,老人及家屬或嫌康復浪費錢,或嫌康復太麻煩,感覺不如自己在家鍛煉劃算、方便。在花費方面,康復治療能省下后期更大的開銷:老人身體功能退化得越嚴重,后期照顧投入的人力財力就越多。在康復方式方面,老人必須要在專業醫生、康復師的指導下才能獲得安全、有效的康復效果。自己盲目鍛煉可能是南轅北轍,對身體產生更大的傷害。
北京老年醫院康復科主任高亞南認為,應該加強康復方面的健康宣教。康復科醫生及康復師可以經常參加社區義診,多寫一些科普文章,或者參加媒體節目。其他科室的醫生也可以為治療過程中的老人提供康復信息。目前,老年醫院與市屬12家三級醫院形成康復醫聯體,能實現康復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