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東方衛視披露,記者臥底兩個多月發現,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的肉類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20日晚間,上海市食藥監部門表示,已經連夜行動查封該企業,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麥當勞問題產品全部下架。(7月21日《京華時報》)
快餐業的迅速發展為百姓帶來了便利,但隨之而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麥當勞、肯德基等公司的全球合作伙伴上海福喜公司,大量供應過期變質肉類原料。其工作人員甚至調侃:“也吃不死人”!好一句“也吃不死人”,折射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試問下,“你是中國人嗎?你有良知嗎?你配做中國人嗎?”
外資企業一直以產品質量優質為標榜,洋快餐則是以放心食品和安全食品面向消費者,深受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即使一些品牌的洋快餐在國內屢屢出事,中國消費者對他們的信任依然不變,熱度依然不減、不離不棄。更可氣的是,他們不但不尊重中國消費者,不珍惜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完全無視消費者的健康安全,而且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肆意踐踏和任意欺騙的潛力市場。曝光的這一消息著實讓人歡喜讓人憂,喜的是看清了商人的丑惡嘴臉,揭穿了他們不可告人的“賺錢秘密”;憂的是風靡一時的可口快餐竟是這樣做成的!由此推想,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食品是綠色安全的?
洋快餐為什么到了中國,就問題多多?到底是“水土不服”還是“入鄉隨俗”?洋快餐為何敢把過期肉優先供應中國?
導致這種現狀的,只能是一個問題——中國的食品違法成本太低,監管部門工作不到位,存在走形式,乃至行政不作為現象,甚至出現“吃不死人”就可以為所欲為的謬論。而與之相比,國外的違法成本則高得驚人。以法國超市來說,一旦店內有過期食品被檢查部門發現,商店就得關門。美國曾經也有不少懲罰性處罰導致倒閉的案例。究其原因,西方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并不是說要嚴防問題產品流入市場,而是制定了嚴苛的處罰措施——你敢違規,我就讓你傾家蕩產——讓商家不敢將問題食品流向市場,強有力的監管和沉重的處罰,逼得企業只能遵紀守法。
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我們要如何維護自身的權益?如何構建安全食品放心食用的監督機制?洋快餐在中國“變了味”,實為中國監管“變了味”。
筆者認為,作為外資生產者,暴露出商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可以不擇手段的本質,是洋快餐在中國的經營理念“變了味”。把中國消費者當成二等消費者看待,采取國內外雙重標準,背離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良知。
作為消費者,應當理性消費和綠色消費,要有維權意識。不能被披著“外來食品一定好”的外衣迷惑雙眼而趨之若鶩。不能簡單出現冰塊不衛生、炸雞油反復用等食品安全問題時,快餐品牌一臉無辜的說“我完全不知道”,然后產品下架,供應關系解除,消費者繼續吃,并不會對其銷量和聲譽構成直接影響。為什么消費者在事后仍然選擇食用該品牌食品,甚至對消費后拒不提供正規發票偷稅漏稅現象熟視無睹?值得消費者們深思。
作為食品安全監管者,應該主動走出去,而不是坐等媒體曝光或他人舉報,要定時檢查和不定時抽查相結合,對食品加工企業嚴格進行監管、督查,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確保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線。要將“堅持對食品安全問題‘零容忍’,給老百姓以放心和信心。”的口號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作為社會公平的維護者,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對這種侵害消費者健康安全的違法違規行為,不管他是誰,都必須依法從重從快處理,絕不手軟,必須付出沉重代價甚至傾家蕩產。避免出現違法成本過低,導致大量問題食品流入市場,對公眾的健康安全帶來嚴重的隱患。
(文/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