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便民服務室的工作人員很熱情,我不用出門就把手續好了,還送到了咱家里!”6月15日,邱縣古城營鄉霍漳逯村的陳大爺拿著剛辦理好的戶口登記本,高興地打電話告訴在外務工的兒子陳子國。(6月15日 長城網)
在群眾教育實踐活動中,為了解決群眾辦事難問題,邱縣大力推進縣、鄉、村三級服務平臺建設,在全縣第一批24個村全部建設完成40平方米以上的村級代辦站。并且在抓實村級延伸服務上,該縣建立了“一問通”服務機制,推行村干部輪流坐班制、黨員代辦制等。筆者認為,邱縣建立的“一問通”服務機制,對破解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眾所周知,在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入推進下,各級黨委加強了對黨員干部的教育,黨員干部轉變觀念,改進作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黨員干部的作風有了顯著的變化,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我們也要看到,雖然現在很多地方機關“門好進、臉好看,是好辦”了,但一些地方,特別是偏遠落后地方的群眾,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加之交通閉塞,觀念落后,要他們自己出門辦事,還是對他們很有壓力的一件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黨委在農村建立“一問通”服務機制,讓村“兩委”干部輪流坐班,每天2名村干部全天候接受群眾咨詢和委托,幫助群眾辦理需要到縣鄉辦理的各種事項,變“群眾跑”為“干部跑”,讓農村群眾足不出戶,就愛能夠辦好自己想辦的事。這無疑是把為民工作做得實實在在,服務群眾服務到心坎上,這就確保了為民服務工作落地,讓基層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讓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也迎刃而解。
“一問通”架起了群眾和我們黨和政府交流的橋梁,讓群眾再也不為辦事勞心費神,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能夠享受干部給他們的各種溫馨服務,這確實對破解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是很有幫助的。
作者:江文